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从农耕文明转成工业化国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会非常十分艰难,但是具体到底有多困难呢?这么说,从二战之后开始,全世界一共只有两个国家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这种升级。那就是中国和韩国。但是韩国我们都了解这一个经济规模有限,又有美国的扶持,从而发展了一部分自己的优势产业。所以真正成功实现全产业链完整门类的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就只有我们中国了。
如果把二战之后的国家发展史类比成一个游戏,就能够正常的看到300个玩家玩了将近100年,结果只有中国通关了,不是别的国家不努力我们要知道,而是缺了点最重要的一个东西,那就是原始积累
刚刚从废墟中建国一年,完全看不到能完成原始积累的这种任何希望。全国4亿人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这是什么概念呢?十个人里面只有两个人会写自己的名字。这样一个时间段的中国其实是个完全意义上的农耕经济体,3.5亿人口的自耕农占全国总人口的65%,工业生产总值只占GDP的不到三成。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水准可以说全世界都是倒着数,甚至建国两年之后,中国才第一次制造出来了。国外早已经普及的无缝钢管,工业水平之弱可想而知。然而啊我们中国在1950年到1953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间呢,就从废墟上恢复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啊最难能可贵的是啊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总产值连翻三倍。
1953年的时候,农业GDP占比已经大幅滑落至45%左右。但如果这样一个时间段有人说中国能在10年之后把核武器造出来,50年后将会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工业门类产业链的国家。毫无疑问,不可能有人相信这样一个时间段,然而这些我们都知道全部后来都成了现实。那么开局只有一个淘饭网的平弱,中国到底是何时完成了工业国家的原始积累的呢?我们还需要从抗美援朝说起。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最初只是单纯地想留下一种战略缓冲。
那个时候的新中国虽然和苏联同是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随着我们的领袖强硬地拒绝苏联在大连驻军以及租借中国东北不动港的要求之后,苏联高层对这个新成立的国家非常的不满。当时认为是挑战苏联老大哥的一种刺头,必须得好好教育一番。于是斯拉林完全推翻了自己之前对于维护东北亚和平的承诺,转而支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当时进攻韩国,那时候苏联的如意算盘是朝鲜打败韩国的话,韩国釜山港自然就要变成苏联的海军基地。要是朝鲜败亡,美军和中国直接能在鸭绿江对峙,刚刚结束几十年全国内乱的新中国,必然毫无反抗的能力,只能接受苏联在山东及东北的驻军要求这个如意算盘的苏联团队是打得真的好。
然而没想到的是,中国派出的志愿军在朝鲜完成了一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逼着美国签下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份停战协议书。这样的结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中国因此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二等奖。这样一个时间段的苏联,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外加当时没有指定接班人的斯大林突然去世匆匆上任的赫鲁晓夫地位并不稳固,他急需来自中国的这种国际支持来以稳固自己的这种政治地位。
多方考虑之下,赫鲁晓夫签发了一个永远改变世界的文件。这一个文件的名字很长,叫做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和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这个协定中,苏联决定对中国进行多达156个工业领域进行理论技术指导、专利有偿赠与以及最终的产业落地。注意这里并不是无偿赠语,是有偿赠语。中国为了拿到这些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掏空了当时全部的家里人。我们老一辈都知道,当时上上下下,勒紧裤腰带,拿着地里的苹果云米去抵债。因我们知道这样的交易错过了再也不会有了。事实上我们都赌对了。
为了完成协议中的对华援助目标,苏联当时前后派遣了将近2万名高级专家和顶级学者,带着近百吨的各种工业图纸以及各种专利细节来中国进行支援。尽管苏联高层把这次援助看成一次赤裸裸的交易行为。
但是不得不承认呐,来到中国的大部分苏联专家还是抱着热忱的社会主义情感,一直在尽量帮助贫弱的中国。比如为了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空军学校苏联军校方面,派出了从校长到地勤人员的全套人马,总计878名顶级专家,哪怕是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买到的极为敏感的军事技术,在苏联专家的争取之下,也一股脑地卖给我们中国。比如喷气式飞机和苏联主战坦克的整套生产线运输机的全套专利也都传给了中国。
这三项产品是当时全球最顶级最敏感的战略级产品。即使在今天,中国空军依然还在使用基于这三款机型的改款装备。最夸张的是竟然还包括一半的核工程的图解。这么多东西在国际上一定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一般军火出售那都是卖成品,几乎不可能把生产技术打包出售,更别提还能送出去一套本国正在服役的飞机坦克的生产线。
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军事工业领域,同时期来到中国的苏联工业专家为了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套相对完善的不怕国际制裁的工业体系,他们专挑基础工业进行技术指导。比如说电力钢铁、油色金属,还有化学到采矿业、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等等。包括船舶制造140多个领域进行,几乎是手把手的从零开始的教学。比如说当时全中国懂化学的人一共我估计也就不到1000人。
然而苏联仅仅是1952年,一年来华原著的化学导师就超过2400人。那些被苏联专家培养出来的年轻中国学生,大多日后都成为了中国工业领域的支柱力量。而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立的一系列国有企业不少,如今依然如雷贯耳。比如说安钢集团、沈阳飞机集团的沈飞,包括中石油、吉林石化、包头钢铁集团、武钢集团、长虹集团等等,这些都是在苏联原华专家的指导下开办的。企业每一个都是基础工业生产领域的顶梁柱。可以说当年假如没有这一系列技术的输入,中国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多耗费将近50年的时间,也就是约等于现在刚刚和印度看齐。至于目前我们拥有的什么空间站呐、歼20第五代战机、自建航母等等,可能都会被无限期地推迟,甚至有可能由于某些技术壁垒的原因而永远不可能实现。
据说后来苏联高层要求专家销毁资料并限期离开中国的时候,很多苏联老专家为了能多留给一些中国学生学习,把资料点燃之后就故意离开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冲进火堆里抢救资料。比如我们一小部分的核潜艇的静音技术水利勘测技术就是在最后的时刻通过这种沉默的配合抢救出来的。
当时的苏联圆滑实际上相当于如今美国把自己的英特尔芯片啊F2战机啊,还有GPS等等这些核心的工业全套套设计以及生产线悉数送出。而且不仅帮你把这些工厂建好,连锁需要的上下游企业全部也帮你造好。那么造好之后呢,你不会操作也不要紧。美国顶尖大学的2万精英学者直接坐飞机来你们国家住上个五年,手把手教到会为止。这是一种什么待遇大家都没见过吧。但是中国有幸体验过一次,结果就是中国农民放下出头,直接就变成了工厂的技术工人,农田上转眼就建立起来了一整套现代化工厂,甚至一转眼属于自身个人的战斗机生产线直接就冒着烟开始生产了。
这样的场景我们如今想起来依然像是在做梦一样。整个人类现代史上也只发生过这么一次而已。为了巩固个人权利,就如此大规模地将国际先进的成套技术拱手送人。中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其中我们少走的弯路节省的资源和时间难以用金钱价值来衡量。苏联圆华的举动让我们打碎了本应永远笼罩在中国身上的专利枷锁。最终给了我们中国无限的可能。
苏联的这样的战略的失误已经被全世界的政治家们所牢记,几乎以后不可能我们再看到第二次了。这就是怎么回事当有人不断地鼓噪说某国是中国第二的时候,我从来是不信的,因为不可能再有任何一个先发国家再这么干了。尤其是现在随着电气化革命的冷却和信息技术的成熟人类科技的大框架开始趋于稳定,颠覆性的科技慢慢的变稀少。这时候哪个国家拥有的专利多技术壁垒比较高,那么就可以以实力阶层的身份轻松享受高水准的生活。
最直白的例子就是欧洲的空客和美国的波音靠着飞机制造这一门生意二分天下,近100年以来一直都是绝对垄断的存在,剩下的国家根本不敢想飞机的自主研发,因为飞机上近10万个零件,每一个几乎都有专利保护绕也绕不过,这就是科学技术壁垒优势下令人绝望的事实。
就像我之前在电动车那一期提到的,在工业制造上先发展的优势是无比巨大的,足以靠着丰厚的专利家底彻底锁死后来的追赶者。很多人把中国奇迹只归功于改革开放以及后来加入世贸组织,认为庞大的人口红利换来了飞速的发展从而让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如果我们看人口结构远远优于中国同时人口数量也极为庞大的印度和越南。按照中国的发展脉络来看,他们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建国之后就长期处在改革开放的一个状态。
对不对?但是印度的GDP却从遥遥领先于中国,变成如今的不到中国的一个零头越南工业化甚至早早就陷入了发展的停滞。而中国以10倍百倍于他们的基数的前提下,每年经济稳步的增长依然远超印度和越南。很多人放言未来印度、越南一定会追平甚至赶超中国。在我看来,有这样的结论,都是忽略了现代化社会中先发国家对于后发国家拥有的工业文明的壁垒优势。工业文明这样的一个东西很多人天天听到,但是对于什么是完备的工业体系,大多数朋友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我们就拿造汽车来举例子,并不是说我们靠买下来的零件组装成一辆汽车就叫汇造汽车了,更不叫拥有汽车工业大家都知道汽车的一部分是由金属制造的,但是如果深究,就会发现在普通金属中。仅仅钢和铁的标号就有100多种,这还没有算其他的核心材料。
所以为了造车造船,你得先学会炼铁对不对?然后升级成为炼钢,再学会炼不相同的型号的钢,能够稳定控制住成分和各种性质才行。那有了钢离造车还很远,你得把钢加工成想要的样子,怎么加工呢?你得有工具。工具就是各种机床钢板需要定型,就需要冲压车床冲压车床又需要耐压材料,这就涉及到新的分支材料科学。同时不要忘了冲压技床工作瞬时耗电量极大,也说还得会造发电厂。而发电厂的轮机里面更是牵扯到上百种专利和技术门槛。有了电力之后,输便店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做完这一切,仅仅解决了造车过程中的钢铁问题,而整车制造当中会牵扯到的其他产业链不计其数。理解这点就很好理解。
为什么印度选择it编程作为自己的工业化的切入点,实际上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编程只要有计算机和电力供应就行,对不对?含金量最高的那部分只在代码知识的本身,不会牵扯到其他太多的环节,根本不需要担心国家工业体系的其余短板会拖累it行业的发展。
当一个先发国家纷纷捂紧自己的专利口袋的时候,也就代表专利壁垒的铁幕彻底隔绝了一切潜在的追赶者,一切没有上车的国家几乎永远注定被压制在下方。无论这一个国家是什么人口结构,有多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在残酷的工业化壁垒面前,都只能乖乖接受自己最多是个二等公民的事实。
中国正是在抗美援朝后,拿到了苏联积攒下来的宝贵工业专利和知识,才让我们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小农经济直接跃升到初级工业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苏联对我们中国的援助其实并非单一现象。事实上,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第二国家,中国获得苏联的援助既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优惠的。50年代。当时位于欧洲的民主德国以及波兰所获得的苏联的援助规模远超于我们中国之上。即使是弹丸之地的朝鲜和保加利亚,获得的援助也不比我们少。但是这些国家获得援助的前提并不是因为他们通过个人血与火的抵抗战争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是通过出让自己的主权国家的市场支配地位来换取的。
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成立了著名的京互会,来给各国安排分工。比如说70年代的朝鲜就在苏联的首肯之下,源源不断地从京互会其他几个国家中以极低的价格拿到成品机械、化肥以及石油。这样朝鲜当时的人均GDP非常耀眼,以至于当时有不少韩国人要投偷渡去朝鲜不可想象。
然而一切选择都有代价。当你放弃了组建完备的本国工业体系的时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放弃了逆向研发、消化技术改进创新的后续工作。仍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不对?国家是相同。1991年的远东巨变,苏联解体失去了上游科技和能源的供养,曾经依附在苏联身上的寄生虫们也鸟作兽散人民生活水平曾远超韩国的朝鲜因为失去远游无数机械化农耕设备,最后都烂在了田里,整个国家一夜之间退回到了小农经济化的时代。曾经坐拥半数黑海舰队和号称全球第五大雍和国家的乌克兰更是沦为了欧洲的子宫,成为了美国、俄罗斯和欧盟舵法的棋盘。
历史曾给了一些国家宝贵的机遇。然而每个国家选不一样,国情当然也不同。但是单看结果的话,只有我们中国抓住了那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工业原始积累的历史基因。我们后来依靠着改革开放和庞大的劳动力集数,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工业体系。而我们在享受到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的时候,一定别忘记,70年前比我们如今还要年轻的那批最可爱的人,是他们慷慨赴死换来的那时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无数援助。
一直以来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那群人保护得很好。我们要感谢每一个奉献过的个体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武汉疫情,总是有无数勇敢的志愿者冲到最前方,希望为我们踏平灾难。最后我想用一个网友的话作为我的
结束语5000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直面洪水。4000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制造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英勇山战。1000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而现在我们正和美国同台竞技。5000年来,我们中国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之上从未离开,而对手却换了好几轮。好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感谢大家的观看和点赞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